写意——浅谈素材的运用

歌手: Master of Magic Matrices • 专辑:【有声书】融合古今,创出表现力 • 发布时间:2024-11-30
作词 : Master of Magic Matrices
作曲 : Master of Magic Matrices
编曲 : Master of Magic Matrices
介绍完金属了,压轴介绍的流派,就爵士了!
【未完待续】
三、风格与元素——小结与期望
现在介绍完了古典、电子、金属、爵士这四大流派,简单总结下这些流派的风格所代表的元素。纵观古典的发展,是一个“熵增”的过程:巴洛克,开拓革新了复调织体,丰富了层次,通过装饰音炫技打破了一成不变的庄重;古典主义表达共性,通过力度、配器、主题等全方位的对比手法,承担更多叙事功能与描述功能,甚至将音乐的各个层次统一于一个意境,具备了写意的雏形;浪漫主义“术业有专攻”,注重个性,自主意识(如注重情感的抒发),可用闪电般的旋律、疾风骤雨般的节奏和过山车式的音乐能量起伏展现斗争意识、批判意识并提供了刻画黑暗的方法(黑暗诙谐的冷冽、激昂澎湃的奔腾、恐怖阴郁的重击);现代古典中的史诗可将铜管、定音鼓(含电子音效)的大气壮观、雄浑有力与弦乐、木管的细腻精妙地结合起来,能使用女声“啊”或者唱诗班式的唱法,甚至在一些曲目中使用类似于咏叹调的手法,来增添音乐的婉转性与广阔感,做到在百转千回之余,依然刻划宏伟的景深,并通过丰富的打击乐器及其变化与其它同样富有层次感的交响器乐配合构建联觉意境并构建动作性。金属流派则是这样的:力量金属——阳光向上,低音音量比例较大的低音电吉他,交响背景;前卫金属——编曲复杂,巴洛克炫技,超常规和弦与拍子,可以从爵士“小清新”,通过把演奏乐器的“失真感”逐渐提高,音色从类似正弦波到类似锯齿波过渡,逐渐把曲子的复杂结构从幕后摆上台前,演奏方式从克制到狂放等一系列技巧,逐渐让高音扮演主要角色,进入“阳刚”的高潮部分;激流金属——速度快;技术死——古典音乐桥段或相似结构,“平铺直叙”的机械客观感;旋死——优美的旋律,神秘与氛围感;残死——残酷的侵略性;黑金属——绝望感、黑暗忧郁的氛围、心中的惊涛骇浪;核——猛。
当今部分金属风格的融合,从提升音乐表现力的角度看,有一些不成熟、甚至方向不合适的地方。例如交响力量金属,金属的电吉他放在了低音部分,而交响仅仅只是一个高音背景作为烘托,这样虽然增加了一些交响乐的感觉,但是依旧很扁平且缺乏动态。还是以Ancient Bards的歌曲《Impious Dystopia》为例。交响开头,然而却只有高音,显得“架空”而没有紧张感与真正的气势;低音电吉他,虽说是力量金属的标志,但是却凭空出现,显得有些突兀——这是很多力量金属出现的问题。如果希望在开头营造紧张的氛围,那么应该配合低沉一些的交响配器(高音也可以继续有,但是一定要用不稳定的结构,例如减和弦增和弦的和弦上行走势),比如定音鼓+雄浑的圆号+大提琴弦乐组在低音部分有节奏、渐强地迫近,高音连续地用十六分音符(就像Two Steps From Hell的《Perilous Journey (Choir)》的00:33-00:46)表示紧张感(但也可以加一些巴洛克式炫技提高结构的不稳定性,甚至可以从主调到复调转换进一步地增加不稳定性);如果是希望有气势,最好交响部分低音和高音都要有,结合史诗音乐的铜管与打击乐器作为“支点”,配合弦乐发力会更加合适(如《Cannon In D Minor》的01:24-01:53)。至于金属该如何过渡,应该通过结构这个更深层次的相似性——例如从弦乐“高低低”的音高(《The Four Seasons - Winter in F Minor, RV. 297: I. Allegro non molto》的01:12-01:22)节奏型变换为金属的(Fleshgod Apocalypse的《Under Black Sails》01:09-01:19段)的“扎针针”的节奏型,而且是在最激烈的部分变换,使得变换期不分你我,这样效果才比较好;再比如把高音部分,交响乐中最激烈的高潮(如Thomas Bergersen的《Our Destiny》03:23-03:41)通过高音音色的渐强与“锯齿化”(因而金属化,如Infant Annihilator的曲目《Three Bastards》的01:19-01:32段)带到音乐能量的顶峰。高潮部分也可以交给前卫金属的高潮,甚至还可以带有不规则的泛音增强效果……总之,营造氛围感的部分适合全部用交响配乐,除非要用金属表示一种类似于Hollywood Burns的《Fear in the Eye of the Tyrant》开头式的节奏感,到高潮的时候再渐渐通过相似的结构过渡到金属会更加自然一些,效果可能也会更好。另一个案例是技术死,虽然技术死侧重古典的旋律,但目前仍然是被“唯猛唯力量唯速度”的审美主导。这种审美其实会破坏多样性,导致音乐千篇一律,但是技术死借鉴古典的结构还是有价值的,应该予以保留。因此,需要的就是把古典主义的多样性引入技术死,使得技术死能使用更加丰富的对比手法,这样才能让技术死拥有叙事功能、描述功能,从而在内涵上将技术死内部的曲目区分开,避免千篇一律并增加技术死的吸引力与内涵,实现真正的“技术”。或者,结合技术死的“客观”感,可以将技术死与中世纪的音乐结合,也可以在技术死中采用大量(和谐的)复调,让技术死更和谐一些。当然,不一定是死亡金属,可以将技术死中的死逐渐淡化,独立出一个新的流派“技术金属”。
以上就是我对新古典金属中的交响金属、技术死的一些建议,这也是新古典金属在编排交响部分、技术死的时候应该注意的问题。此外,刚才提到,金属由于主题单一容易类型化,这是另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为此,有一种不错的解决方案——不是为了金属而金属,而是直接从主题出发。
四、写意——音乐创新背后更深层次的思想
那么究竟该如何利用古典音乐的元素与现代音乐特性,将音乐的表现力提升到单一流派难以提升到的境界呢?打个比方,各个流派的元素就是颜料,而心中的画面通过对画布的各种上色构成了完整的一幅画,但画的本质是对意境的复现,而意境才是要在音乐中复现出来的东西。
我们要始终记住,我们要画一幅完整的画:设想我们的面前有一块画布,那会是我们将要创作的音乐;我们手里拿着调色盘,反映了我们对各个流派的认识、理解;调色盘上有各种颜色,那是这些流派的具体元素——我们需要用这些具体元素,将我们脑海中的意境复现出来,而这就需要用这些具体元素给画布上色,从而更完整、丰满、细致地展现出我们真正希望呈现的东西。
假如现在,我们要把李斯特的《Piano Sonata in B minor, S.178》(Krystian Zimerman)重新用新古典金属演绎出来,我们手头有那么丰富的各个流派、风格的素材,那就可以试试另外一种表达方式——比如,在无调性音符浓度高的09:01-09:42部分采用交响残死,展示“魔鬼”的凶猛、黑暗与残酷——甚至可以增配失真电吉他以演绎复调,把混乱感、斗争的激烈感进一步提高;再比如,在25:50-27:00段,低音开头,改编为使用小比例的力量金属复合低音提琴音色构成Power Chord低音(为了效果,可以在Power Metal中引入变速),渐变到前卫金属的高音Solo与阳刚Riff展现光明,使用好莱坞交响乐的打击乐器配合和弦、铜管组而不是普通的架子鼓(或者更改架子鼓的音效)。假如现在,要让《十面埋伏》走向世界,如果要用新古典金属表现它的话,可以在开头采用史诗交响把画面感演出来,然后在例如这部分(林石城 / 中国音乐家大系 / 胡炳旭 / 中国音乐学院民族乐团演奏的05:51-06:39)引入力量金属的节奏感,在“奔腾”的07:19-07:45段适当引入死核元素——就像Disembodied Tyrant的《Omenkiller》中的01:41-01:53中的凶猛,并利用《Winter》中的02:13-02:24手法提高失真电吉他的音高,还可以紧接着使用Breakdown来表示“直立起来”的马前蹄重新重重地落地。
融合流派,至少在新古典金属来看,写意可以提高表现力的内核。似乎写意音乐有着广阔的空间,不论是从艺术形式本身的一些优势来讲,还是从民族性上来谈——咱们中华的民族音乐,比如刚刚的《十面埋伏》,不就是以写意为主的音乐吗?西方现在的流行乐,有太多的条条框框(比如,大部分音乐的节奏就是一成不变的,采用恒定的调式与节奏)。如果能打破它们、超越它们,让音乐成为意识奔腾的“意识场”,发挥音乐的“联觉”作用,让音乐成为搭建自我精神空间的象征符号(如果有必要甚至可以采取正念的形式帮忙),岂不美哉!写意,应该会是一条从根本上创新音乐的路径,这是融合流派的目的(而且,事实上不应该局限于新古典金属,本文只是为了讨论方便限定在这个范围内)。围绕这样的目的,有了这样的站位,我相信,这种创作立场,能够大大地提升音乐的表现力。下面用多个流派的音乐讲个故事结束这样的观点:曲子开头为了展示军令的精准,不妨在开头使用含巴洛克+中世纪管风琴的严肃复调,然后军队进入了特别空旷而唯美的荒野,曲风变成凯尔特史诗风+咏叹调。黑夜降临,森林里四处危机四伏,用交响残死技术死核描述恐惧、黑暗、敌袭。然后军队保卫持续到白天,曲目继续沿着金属流派回归光明,过渡到前卫金属。一看,居然是敌方搞的鬼,双方就开始激烈交战,交战高潮部分变成速核。然后变成爵士味的Complextro表示皇军到达,获得摧枯拉朽般的解围,稍带一些(例如Sheet Music Boss的《Rush E 2》类型的)黑乐谱加强气氛,这时曲子很欢快。最后用带有中国风的古风曲作为喜庆的收场——表示庆功宴。
📥 下载LRC歌词 📄 下载TXT歌词

支持卡拉OK同步显示,可用记事本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