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056

歌手: 王更新 • 专辑:明朝那些事儿 • 发布时间:2014-01-01
自从瓦剌表示不服从明朝的调遣,不肯回到西蒙古领地后,
	朱棣就下定决心,要拔掉这一颗钉子,
	自小以来,只有他抢别人的东西,别人乖乖听他的话,
	他不去欺负别人已经是谢天谢地,还没有谁敢欺负过他,
	而如今小小的瓦剌竟然敢于和他公开叫板,不教训一下是不行了,
	永乐十二年(1414)二月,他再次带领五十万大军远征,
	安定侯柳升等部将随同出征,大军浩浩荡荡,向瓦剌出发,
	朱棣很清楚,
	自己的骑兵并不能在与蒙古骑兵的直接冲突中占到多少便宜,
	毕竟自己手下最精锐的骑兵还是蒙古人组成的朵颜三卫,
	而这些人还是拿钱的雇佣兵,
	骑兵战斗力上的差异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
	他演练了全新的阵型,并带上了一支特殊的军队,
	他相信,这支军队一定会给马哈木意想不到的打击,
	大军出发后,行军四个多月,一路扫荡瓦剌势力,
	但让朱棣吃惊的是,即使在深入瓦剌境内后,
	他们也并未遇到过像样的抵抗,
	朱棣与邱福不同,他的直觉告诉他,
	瓦剌军队正在某个地方等待着他,进行一场决战,
	六月初三,明军前锋将领刘江到达康哈里海,
	无意之间发现了瓦剌军队,
	他立刻发动进攻,将全军击溃,并抓到了俘虏,
	据俘虏交待,马哈木就在此去百里的忽兰忽失温(今蒙古图拉河),
	且毫无准备,
	走了几个月的将领和士兵们都十分兴奋,他们已经走了很远的路,
	希望能够一举打垮瓦剌,如今已经得到了确切敌情,
	正好可以给对方来一个措手不及,
	但朱棣的反应却出乎每个人的意料,
	朱棣在听到这个消息后,仔细分析了敌情,他也认为敌人就在附近,
	但这些敌人决不是毫无防备的,而是已经做好了决战准备,
	所以他下令军队不可轻动,属下们听到这个消息都很沮丧,
	但他们毕竟不敢违背皇帝的军令,
	但出人意料的是,过了不久,朱棣又改变了主意,
	命令军队立刻兼程前进,将领们又摸不着头脑,
	这位皇帝陛下打的是什么算盘?
	朱棣陷入了矛盾之中,他长期以来的军事经验告诉他,
	从种种迹象看,瓦剌军队是有意识地诱敌深入,
	而刘江打败的先锋部队很明显是瓦剌故意放出来的诱饵,
	如果继续深入必然会遭到瓦剌的伏击,
	最好的办法无疑是在此地等待瓦剌前来决战,
	但这是不可能的,作为一支深入敌境的军队,
	找到敌人主力速战速决才是关键,
	粮食就这么多,无论如何是耗不起的,
	没办法了,敌人就在前方等着我们,
	龙潭虎穴也要闯上一闯!
	马哈木,你来吧,我朱棣也有自己的杀手锏,
	前方百里出兵忽兰忽失温,
	此时的瓦剌首领马哈木在沉浸于喜悦之中,
	他看着部落的另两个首领太平和博罗,
	得意之情溢于言表,正是在他的周密策划之下,瓦剌保存了实力,
	并集结了部落最为强大的三万骑兵,在忽兰忽失温设下了圈套,
	等待着明军的到来,
	马哈木之所以挑选忽兰忽失温为战场,是有着充分的考虑的,
	忽兰忽失温附近多山,有利于骑兵部队隐藏,
	而且将骑兵藏于山上还有着一个很大的优势,
	那就是一旦发现明军,可以借助山势直冲而下,
	以难挡之势一举冲垮明军阵型,
	只要明军阵型一乱,
	即使人再多也起不了任何作用,只能乖乖地仁自己宰割,
	马哈木是对的,虽然他肯定没有学过物理,不会懂得势能这个概念,
	但将骑兵放在高处一冲而下确实有着极强的冲击作用,
	如果明军没有什么别的办法,阵营必然会被截成几部分,
	到时首尾无法呼应,形成不了强大的战斗力,就是一盘散沙,
	这实在是马哈木所能想到的最好的方法,
	坚壁清野、诱敌深入、居高而下、一举荡平,
	如同一部完整的动作片,
	前三个动作是准备,最后一个是结局,
	明军已是我囊中之物!
	不久之后,瓦剌和我马哈木必将成为蒙古新的领袖!
	六月初七,他带着自己的办法来到了忽兰忽失温,
	来到了马哈木为他安排的战场,
	看完四周的环境,朱棣不由得抽了一口冷气,
	和他想象的丝毫不差,此处山多险峻,是伏击作战的不二之选,
	无论如何,这里就是决战的地点了,
	当那浩浩荡荡的大军来到自己眼前的时候,
	马哈木感觉到了强烈的兴奋,
	身后的三万大军只等待他的一声号令,就可以杀下山去,
	把明军击溃,彻底地击溃!离成功只差一步!
	更让马哈木惊喜的是,
	明军打头的并不是什么精锐骑兵,而是一些步兵,
	这简直是天助我也,只要打开了突破口,
	明军必然无法抵抗自己的攻击,
	他随即下达了总攻的命令!
	三万骑兵自山上一冲而下,以猛虎之势扑向山下的明军,
	杀声遍野,马匹嘶鸣,震天动地,
	马哈木得意地在山上指挥着他的军队,
	等待着瓦剌骑兵一举冲垮明军的景象,胜利就在眼前!
	然而,就在瓦剌骑兵发动冲锋后不久,
	这场看起来一边倒的战役局势突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在发现瓦剌军队发动进攻后,明军迅速变换了阵型,
	原先队伍前列的步兵迅速由中间向两翼后退,
	中军后阵立刻涌出一支部队填补了空位,
	这支部队与明军中的骑兵和步兵不同,
	他们手中拿着的并不是马刀或是长剑,而是火铳,
	士兵们将手中的火铳对准了不断逼近中的瓦剌骑兵,
	瓦剌骑兵注意到了明军阵营的变化,
	但他们并未在意,而是继续纵马猛冲,
	此时山上的马哈木也看到这一幕,
	和他手下的那些人不同,他是见过世面的,
	明军阵型的这一突然变化让他汗毛直竖,
	血液几乎凝固,他声嘶力竭地喊道:“是神机营!快退!”
	已经来不及了,中军主帅柳升一声令下,万枪齐发,
	冲锋中的瓦剌骑兵万料不到会有这样的突然打击,
	一时间战场上人仰马翻,惨烈无比,但仗已经打到这个地步,
	已经冲锋了,难道还能退回去不成,索性拼到底吧!
	于是剩下的瓦剌骑兵更加拚死向明军冲去,
	这也是瓦剌骑兵所能做出的最正确的抉择,
	因为当时明军所使用的火铳是需要装填火药的,
	而装填火药需要时间,
	因而在最初的一轮齐射之后,战场上陷入了短暂的宁静之中,
	瓦剌骑兵见状大喜,
	只要能够冲入明军阵营,一样能够打败明军,获得全胜,
	然而此时,战场上又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
	瓦剌军眼看就要冲入明军阵营,
	也就在此刻,明军开始了第二次变阵!
	神机营发动齐射之后,并没有出现手忙脚乱装填火药的情形,
	他们将火铳收好,开始有条不紊地向阵型两翼迅速后撤,
	明军大队骑兵随即从后军冲出,并分为三部,
	左路由部将李彬、谭青指挥,
	右路由部将王通指挥,中军由朱棣亲自统帅,
	明军左右两翼分别向瓦剌骑兵发动侧击,
	朱棣更是神勇无比,又一次亲率大军冲入敌阵,
	挥舞马刀砍杀瓦剌骑兵,与敌军展开激战,
	可怜从山上冲下来的瓦剌骑兵,
	跑了这么远的路,到了明军跟前却发现原先密集的大队人马突然分散,
	瓦剌军还没有缓过神来,其左右两翼就受到了明军的猛烈攻击,
	而自己正面的明军更是勇猛无比,四面受敌,到处挨打,
	之前看似不堪一击的绵羊突然变成了恶狼,
	这所有的一切让瓦剌陷入了极端的窘境,几万大军就此溃灭,
	瓦剌首领马哈木是个聪明人,见势不妙,立刻带头逃跑,
	而已是一盘散沙的瓦剌军也纷纷掉头鼠窜,
	此战明军大胜,“斩其王子数十人”(不知是谁的儿子),
	杀伤瓦剌军万余人,
	按说人家跑了也就算了,
	朱棣秉承父亲朱元璋同志的优良传统,
	牢记“凡事做绝”的行为准则,继续猛追马哈木,
	马哈木叫苦不迭,
	跑了上百里地,还是没有摆脱敌军,
	这样下去不是办法,而且如此狼狈不堪也实在太丢人,
	马哈木随即鼓起勇气,整合军队,再战明军,
	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叫挽回一点面子,可朱棣实在不给一点面子,
	瓦剌军整队反攻,正中他下怀,
	明军势不可挡,一举攻破瓦剌军阵(又败之),
	马哈木十分果断,转身就跑,
	马哈木接着跑,明军接着追,一直跑到图拉河边,
	马哈木眼见逃不脱,便耍起了流氓,
	甩掉了难兄难弟太平和博罗,让他们去殿后,
	自己一个人逃走,而朱棣这边也不轻松,虽然追击很顺利,
	但中途的一个突发事件,却把朱棣着实下了一跳,
	在追击开始时,明军使用以乱打乱的战术,分散追击瓦剌军,
	可有一个人过于兴奋,几乎惹下了大祸,
	这个人就是朱棣内侍李谦,他当时也在痛打落水狗的人群之中,
	但由于他追击太猛,以致深入敌军之地,被瓦剌军包围,
	按说李谦并不是什么大人物,死了也就死了吧,
	但和在他一起的偏偏还有一个朱瞻基,
	朱瞻基是朱棣的孙子,朱高炽的儿子,
	即所谓的皇太孙,朱瞻基自幼聪明伶俐,
	朱棣并不喜欢他的残疾儿子朱高炽,却十分喜爱朱瞻基,
	而朱高炽之所以能够当上皇帝,
	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有这么一个机灵的好儿子,
	朱棣一直以来就把朱瞻基当成将来的接班人来培养,
	此次出征他特意带上朱瞻基,
	也是希望朱瞻基能够借此机会见见世面,锻炼一下,
	话虽如此,也不过是锻炼而已,
	就如同今天的领导下基层体验生活,挂职锻炼,
	不会真的动刀动枪去上阵拼杀,朱棣喜欢亲自抄家伙砍人,
	那是因为他长年从事该项运动,经验丰富,
	且善于躲闪,能够砍人而不被人砍,
	朱瞻基不过是个毛孩子,带出来转转而已,
	但这个毛孩子竟然不知深浅,一时头热,跟着李谦逞英雄去了,
	当朱棣发现自己身边少了朱瞻基时,顿时傻了眼,冷汗直冒,
	这一仗胜负不要紧,输了可以重来,
	但要是把接班人弄没了,那才真是得不偿失,
	他火冒三丈,立刻派人询问朱瞻基和李谦的去向,
	得知他们已经追到了九龙口(地名)后,
	便火速派出军队接应自己的孙子回来,
	也算老天有眼,瓦剌军慌乱之间,
	也没有想到自己围住的是这么个大人物,
	见有人来接应,也就四散奔逃了,朱瞻基平安回来了,
	但内侍李谦却不敢回来,他极为后怕,感到自己问题严重,
	还没等朱棣向他问罪,就自杀了,
	虽然有这样的一个小插曲,
	但此次战役,明军还是彻底击败了瓦剌军主力,
	自此之后几十年内,瓦剌再也不敢向明军挑衅,
	边境从此太平了一段时间,
	现代的一位伟人曾经这样描述过战争和和平的关系:
	一仗打出十年和平,
	至理名言,古今通用,
	下面我们就这次战役开一个总结大会,在召开总结大会之前,
	有必要先说一下这次会议的必要性和议题,
	毕竟把朱棣和马哈木同志请来开会并不容易,
	为了不耽误大家的时间,我们现在开始:
	这次忽兰忽失温战役虽然并不是什么决定性的战役,
	但却很值得分析,
	因为这个看似普通的战役中蕴含了一些明军作战的秘密和规律,
	是应该认真研究的,
	这次会议主要探讨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明军能够战胜?
	先说一下,马哈木同志不要站起来了,
	不用激动,事情的经过我们已经知道了,
	战败是事实,具体分析还是交给我吧,
	要知道,一场战争的胜负是有很多决定因素的,
	之前我们介绍过,明军的骑兵个人能力不一定能够胜过瓦剌骑兵,
	但为什么明军却能在瓦剌占据天时地利人和情况下击败瓦剌呢?
	这是因为朱棣统帅下的明军有一套极有技术含量的战法和几支高素质的部队,
	战法问题过于复杂,我们下面再讨论,
	先说说明军的高素质部队:三大营,
	三大营是朱棣同志组建的部队,这支部队也是明朝的最精锐部队,
	它们分别是: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
	五军营并不是指五个军种,
	实际上,五军营是骑兵和步兵的混合体,
	分为中军、左军、左掖军、右掖军、右哨军,
	这支部队是从各个地方抽调上来的精锐部队,担任攻击的主力,
	下面说一下三千营,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五军营是明军主力,
	那么为什么还要单设一个三千营呢,
	这是因为三千营与五军营并不相同,
	它主要是由投降的蒙古骑兵组成的,
	也就是说,三千营实际上是以雇佣兵为主的,
	之所以叫三千营,是因为组建此营时,
	是以三千蒙古骑兵为骨干的,
	当然后来随着部队的发展,实际人数当不止三千人,
	三千营与五军营不同,它下属全部都是骑兵,
	这支骑兵部队人数虽然不多,
	却是朱棣手下最为强悍的骑兵力量,
	他们在战争中主要担任突击的角色,
	最后我们要介绍朱棣手下最特殊的一支部队,神机营,
	之所以说它特殊,是因为这支部队使用的武器是火炮和火铳,
	在明朝时候,人们称呼这些火器为神机炮,
	许多游牧民族的骑兵就是丧命于这些神机炮下,
	马哈木同志就不要哭了,
	毕竟事情已经过去了,
	可以说,这支部队就是明朝政府的炮兵部队,
	朱棣同志之所以要组建这样的一支部队,那是有着深刻原因的,
	我们看到朱棣同志沉痛地点了点头,没有错,在靖难的时候,
	朱棣同志主要使用的就是骑兵,
	但是盛庸先生却大量使用火器袭击他和他的军队,
	造成了极为不好的影响,
	朱棣同志自己也几次差点在战场上被干掉,
	朱棣同志深刻吸取了教训,在他后来组建军队时,
	便专门设置了这样一个以使用火器为主的部队,
	正是这支部队在忽兰忽失温战役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好了,以上我们介绍了朱棣的高素质部队,
	但这并不是他获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明军获胜的真正秘诀在于他们的战法,
📥 下载LRC歌词 📄 下载TXT歌词

支持卡拉OK同步显示,可用记事本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