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058

歌手: 王更新 • 专辑:明朝那些事儿 • 发布时间:2014-01-01
我们前面曾提到过锦衣卫这个特务部门,
	虽然此部门一度被朱元璋废除,
	但朱棣登基后不久便恢复了该部门的建制,
	原因很简单,朱棣需要特务,
	像朱棣这样靠造反上台的人,
	虽然嘴上不说,心里却是很虚的,
	自己搞阴谋的人必然总是认为别人也在搞阴谋,
	为了更加有效的监视百官,他重新起用了锦衣卫,
	但不久之后,朱棣就感觉到锦衣卫也不太好用,
	毕竟这些人都是良民出身,和百官交往也很密,
	而朱棣本着怀疑一切、否定一切的科学精神,
	认定这些人也不可靠,
	这下就难办了,特务还不可靠,谁可靠呢?
	宦官,宦官最可靠,
	但毕竟曾经帮助我篡位,一直在我身边,
	所以信任他们是没错的,
	就这么定了,设立一个由宦官主管的机构,负责刺探情报,
	向我一个人负责,有事直接向我汇报请示,
	办公地点就设在东安门吧,这样调动也方便点,
	至于名字,既然总部在东安门,就叫东厂吧,
	永乐十八年(1420),朱棣设置东厂,
	这个明代最大的特务机构就此登上历史舞台,
	其权力之大、作恶之多、名声之臭实在罕有匹敌,
	家住北京的朋友有兴趣可以去原址看看,
	具体地址是今天的北京王府井大街北部,
	名字还叫东厂胡同,
	东厂设立之初便十分有气派,
	别的部门官印只是简单写明部门名称而已,
	东厂的关防印却大不相同,
	具体说来是十四个大字:
	“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关防”,
	虽然语法不一定通畅,却十分有派头,
	而在我看来,这样的印记还兼具一定防伪作用,
	毕竟街头私刻公章的小贩要刻这么多字花费的力气会更多,
	收费也更贵,
	最初东厂只负责侦查、抓人,并没有审判的权利,
	抓获人犯要交给锦衣卫北镇抚司审理,
	但到后来,为了方便搞冤假错案,
	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精神,
	东厂充分发挥积极性,也开办了自己的监狱,
	东厂设置有千户、百户、掌班、领班、司房等职务,
	但具体干活的是役长和番役,
	他们职责很广,什么都管,什么都看,
	朝廷会审案件,东厂要派人听审;
	朝廷的各个衙门上班,东厂派出人员坐班,
	六部的各种文件,东厂要派人查看;
	这还不算,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
	这些人还负责市场调查,
	连今天菜市场白菜萝卜多少钱一斤,都要记录在案,
	这些无孔不入的人不但监视百官,
	连他们的同行锦衣卫也监视,
	能统率这么大的机构,拥有如此大的权力,
	东厂首领也就成为了人人称羡的职业,
	但这个职业有一个先天性的限制条件:
	必须是宦官(有得必有失啊),
	东厂的首领称为东厂掌印太监,是宦官中的第二号人物,
	第一号人物自然是鼎鼎大名的司礼监掌印太监,
	这些东厂的特务在刺探情报,
	鱼肉百姓之余,也有着自己敬仰的偶像和信条,
	在东厂的府衙大厅旁边,设置了一座小厅,
	专门用于供奉这位偶像,
	相信大家也绝对不会想到,
	这位拥有大量东厂崇拜者的偶像竟然是——岳飞,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
	东厂人员还在东厂大堂前建造了一座牌坊,
	写上了自己的座右铭——百世流芳,
	百世流芳相信他们是做不到了,
	遗臭万年倒是很有可能,
	而可怜的岳飞如果知道还有这样一群人把他当成偶像,
	只怕也是高兴不起来的,
	这里也要特地说明,
	请大家不要相信新龙门客栈中的所谓绝顶太监高手之类的鬼话,
	现实中的东厂太监手边也没有什么葵花宝典,
	抓人逞凶等大部分的具体事情都是由东厂太监手下的那些正常人干的,
	自从这个机构成立后,
	不光是朝廷百官倒霉,连锦衣卫也跟着郁闷,
	因为他们原本就是特务,
	东厂的人却成了监视特务的特务,
	锦衣卫的地位大受影响,
	原因也很简单,东厂是直接向皇帝负责的,
	而且其首领东厂掌印太监是皇帝身边的人,
	与皇帝的关系不一般,
	也不是锦衣卫的首领锦衣卫指挥使能够相比的,
	所以在之后的明代历史发展中,
	原本是平级的锦衣卫和东厂逐渐变成了上下级关系,
	有些锦衣卫指挥使见了东厂掌印太监甚至要下跪叩头,
	不过事情总有例外,
	有一位锦衣卫指挥使依靠自己的才能和努力第一次压倒了东厂,
	这位指挥使十分厉害,
	在他任指挥使的时期内,
	锦衣卫的威名和权力要远远大于东厂,
	这位堪称明代最强锦衣卫的人是一位重量级的人物,
	在他的那个时代有着强大势力和深远的政治影响,
	我们将在以后的文章中详细介绍他的一生,
	在朱棣对行政制度发明创造中
	最后一个介绍的是我们经常在电视剧中听到的一个称谓——巡抚,
	大家对这个名字应该并不陌生,
	这个名称最初出现在永乐年间,
	也算是朱棣的发明创造吧,
	实际上,那个时候的巡抚和之后的巡抚并不是一回事,
	我们之前曾经介绍过,
	朱元璋时期废除了中书省,设置布政使司,
	最高长官为布政使,主管全省事务,
	地位相当于我们今天的省长,
	本来布政使管事也算正常,
	但朱元璋有一个嗜好——分权,
	他绝不放心把一省的所有大权都交给一个人,
	于是他还另外设置了两个部门,
	分管司法和军事,这两个部门分别是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
	最高长官为按察使和都指挥使,
	老朱搞这么一手,无非是为了便于控制各省事务,
	防止地方坐大,本意不坏,
	但后来的事情发展又出乎了他的意料,
	这是因为他的这一举动正应了中国的一句俗话:
	三个和尚没水喝,
	虽然这三位长官的职权并不相同,
	布政使管民政、财政、按察使管司法、都指挥使管军事,
	但大家都在省城办公,抬头不见低头见,
	平日里三家谁也不服谁,太平时期还好办,
	万一要有个洪灾旱灾之类天灾,
	如果没有统一调配,是很麻烦的,
	特别当时还经常出现农民起义这种群众性活动,
	没有一个总指挥来管事,
	没准农民军打进官衙时,这三位大人还在争论谁当老大,
	为了处理这三个和尚的问题,
	中央想了一个办法,就是由中央派人下去管理全省事务,
	这个类似中央特派员的人就叫巡抚,
	要说明的是,中央可不是随便派个人下来当巡抚的,
	在论资排辈十分严重的中国,
	能被派下来管事的都不是等闲之辈,
	一般来说,这些巡抚都是各部的侍郎(副部级),
	与很多人所想的不同,
	在永乐时期,中央官员序列中实际上并没有巡抚这个官名,
	所谓的巡抚不过是个临时的官职,
	中央的本意是派个人下去管事,
	事情办完了你就回来,继续干你的副部级,
	可是天不随人愿,中央大员下到地方,小事容易办,
	要是遇到民族纷争问题和农民造反这些大事,
	就不是一年半年能回来的了,
	本来只是个临时差事,却经常是一去不返,
	巡抚也有老婆孩子,也有夫妻分居,子女入学这些问题,
	长期挂在外面也实在苦了这些大人,中央也麻烦,
	往往是这个刚巡回来,又有汇报何处出事,
	地方处理不了,需要再派,周而复始,也影响中央人员调配,
	于是,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
	巡抚逐渐由临时特派员变成了固定特派员,
	人还算是中央的人,
	但具体办公都在地方,也不用一年跑几趟了,
	既然说到巡抚,我们就不得不说与之相关的两个官职,
	巡抚虽然是大官,却并非最大的地方官员,
	事实上,比巡抚大的还有两级,
	这两级官员才真正称得上是举足轻重的人物,
	明朝政府确定了巡抚制度后,又出现了新的难题,
	因为当时的农民起义军们经常会变换地点,
	也就是所谓的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也算是游击战的一种,
	山东的往河北跑,湖北的往湖南跑,
	遇到这种情况,巡抚们就犯难了,
	比如浙江巡抚带着兵追着起义军跑,眼看就要追上,
	结果这些人跑到了福建,
	浙江巡抚地形不熟,也不方便跑到人家地盘里面去,
	就会要求福建巡抚或是都指挥使司配合,
	如果关系好也就罢了,算是帮你个忙,
	关系不好的那就麻烦了,人家可以把眼一抬:
	“你何许人也,贵姓?凭什么听你指挥?”
	为了处理这种情况,
	中央只得再派出更高级别的官员(一般是尚书正部级),
	到地方去处理事务,专门管巡抚,
	这些人就是所谓的总督,
	总督一般管两个省或是一个大省(如四川总督只管四川),
	可以对巡抚发令,
	按说事情到这里就算解决了,可是政策实在跟不上形势,
	到了明朝后期,
	如李自成、张献忠这样的猛人出来后,游击队变成了正规军,
	排场是相当的大,人家手下几十万人,
	根本不把你小小的巡抚、总督放在眼里,
	正规军不小打小闹,要打就打省会城市,
	一闹就几个省,总督也管不了,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地方官出场了,
	疲于应付的明朝政府最后只得又创造出一个新官名——督师,
	这个官专门管总督,农民军闹到哪里,他就管到哪里,
	当然了,这种最高级别的地方官一般都是由中央最高文官大学士兼任的,
	以上三种机构或官职都是在永乐时期由朱棣首创的,
	其作用有好有坏,
	我们在这里介绍它们,是因为在后面的文章中,
	我们还要经常和他们打交道,所以在这里必须先打个底,
	与这些制度机构相比,
	朱棣还给他的子孙后代留下了一样更加珍贵的宝物,
	也正是这件宝物不但开创了永乐盛世,
	还在朱棣死后,将这种繁荣富强的局面维持下去,
	这件宝物就是人才,
	朱棣和朱元璋一样,都是中国历史上十分有作为的英明君主,
	但综合来看,朱棣比朱元璋在各个方面都差一个层次,
	除了一点之外,这一点就是看人才的眼光,
	之前我们曾经介绍过朱元璋给他的孙子留下的那三个人,
	事实证明这三个人是名副其实的书呆子,作用极其有限,
	朱棣也给自己的子孙留下了三个人,
	这三个人却与之前的齐黄大不相同,
	他们是真正的治世英才,
	由于他们三个人都姓杨,所以史称“三杨”,
	他们是那个时代最为优秀的人物,且各有特长,
	不但有能力,而且有城府心计,
	历经四朝而不倒,堪称奇人,
	这第一人就是国辅守正的杨士奇,
	如果要评选中国历史上著名盛世之一——仁宣盛世的第一缔造者,
	恐怕还轮不到仁宣两位皇帝,此荣誉实非杨士奇莫属,
	因为如果没有他,朱高炽可能就不是所谓的明仁宗了,
	这位传奇文臣活跃于四朝,掌控朝政,风光无限,
	但这一切都是他应得的,
	为了走到这一步,他付出了太多太多,
	至正二十五年(1365),杨士奇出生在袁州,
	当年正是朱元璋闹革命的时候,
	各地都兵慌马乱,民不聊生,
	为了躲避饥荒,杨士奇的父母带着他四处奔走,
	日子过得很苦,在杨士奇一岁半的时候,
	他的父亲杨美终于在乱世中彻底得到了解脱——去世了,
	幼年的杨士奇还要跟着母亲继续为了生存而奔走,
	上天还是公平的,
	他虽然没有给杨士奇幸福的童年,却给了他一个好母亲,
	杨士奇的母亲是一个十分有远见的人,即使在四处飘流的时候,
	她也不忘记做一件事——教杨士奇读书,在那遍地烽火的岁月中,
	她丢弃了很多行李,但始终带着一本书——<大学>,
	说来惭愧,此书我到二十岁才通读,
	而杨士奇先生五岁就已经会背了,
	每看到此,本人都会感叹新社会就是好,如果在下生在那个时代,
	估计混到四五十岁还是个童生,读书是要讲天分的,
	杨士奇就十分有天分,
	可读书还需要另一样更为重要的东西,那就是钱,
	杨士奇没钱,他的母亲也没钱,
	没有钱,就上不起私塾,就读不了书,
	就不能上京考试,就不能当官,
	毕竟科举考试并不是只考<大学>,
	杨士奇和他的母亲就这样在贫困的煎熬中迎来了人生的转折,
	洪武四年(1371),杨士奇的母亲改嫁了,
	杨士奇从此便多了一位继父,
	一位严肃且严厉的继父,这位继父叫罗性,
	他同时也兼任杨士奇的老师,
	罗性,字子理,事实上,他并不是一个普通人,
	此人出生世家,当时已经是著名的名士,
	且有官职在身,性格耿直,但生性高傲,瞧不起人,
	杨士奇怀揣着好奇和畏惧住进了罗性的家,
	当然,也是他自己的家,
	进入罗家后不久,杨士奇就被强令改姓罗,这似乎也很正常,
	给你饭吃的人总是有着某种权力的,
	杨士奇就这样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下开始了自己的生活,
	虽然改姓罗,但毕竟不是人家的孩子,差别待遇总是有的,
	罗性也并不怎么重视他,
	这一点,即使是幼年的杨士奇也能感觉得到,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更加小心翼翼,
	尽量不去惹祸,以免给他和他的母亲带来麻烦,
	两年后,年仅八岁的杨士奇的一次惊人之举改变了他的生活状况,
	洪武六年(1373),罗家举行祭祀先祖的仪式,
	还是小孩的杨士奇被触动了,
	他想起了自己故去的父亲和颠沛流离的生活,
	他也想祭拜自己的父亲和亲人,
	可是罗家的祠堂决不会有杨家的位置,
	而且如果他公开祭祀自己的家人,
	恐怕是不会让继父罗性高兴的,
	这个年仅八岁的小男孩从外面捡来土块,
	做成神位的样子,找到一个无人注意的角落,
	郑重地向自己亡故的父亲跪拜行礼,
	他这自以为隐秘的行为被一个人看在了眼里,这个人正是罗性,
	不久之后,罗性找到了杨士奇,
	告诉他自己看到了他祭拜祖先的行为,
	还告知他从今往后,恢复他的杨姓,不再跟自己姓罗,
	杨士奇十分惊慌,他以为是罗性不想再养他,要将他赶出门去,
	罗性却摇了摇头,叹息道:
	“你才八岁,却能够寄人篱下而不堕其志,
	不忘祖先,你将来必成大器!
	你不必改姓了,将来你必定不会辱没生父的姓氏,”
	“我的几个儿子都不争气,
	希望你将来能够略微照顾一下他们,”
	自此之后,罗性开始对杨士奇另眼相看,
	并着力培养他,供他读书。
📥 下载LRC歌词 📄 下载TXT歌词

支持卡拉OK同步显示,可用记事本编辑